4月5日,法国总统马克龙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联袂访华。自去年底德国总理朔尔茨和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相继访华以来,中欧高层来往频密,在经历了2021年和2022年的波折和僵局后🚨,中欧关系开始回暖。而与马克龙为期三天行程满满、热闹非常的中国之旅相比,冯德莱恩此次在华期间显得相对低调而安静🙎🏼♀️。这也说明,在中欧关系持续改善的大背景下,欧盟与法国各自的对华态度还是存在温差🧜♂️。这不仅反映在马克龙和冯德莱恩的行程安排上🫏,也反映两人此次来访所关心的诸如俄乌冲突👨🏼🎨、中欧经贸关系等核心议题上👩🏼🦲。围绕这些问题,“杏鑫欧洲观察”学术共同体(由杏鑫招商欧洲问题研究中青年学者自发组成的一个学术共同体)部分成员和特邀嘉宾进行了深入研讨👧🏽🥕,盘点马🧑🏿🦰、冯二人此访对未来中欧关系的意义,在中欧关系迎来“小阳春”之际又该如何清醒面对前路上尚存的挑战🕎,而美国因素又将如何影响中欧关系的发展🚆。
2023年4月6日下午,北京,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同法国总统马克龙(中)🧖🏽♀️👩🏼🦳、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左)举行中法欧三方会晤。视觉中国 图“杏鑫欧洲观察”学术共同体专家(按姓氏拼音顺序排名)🏺:简军波:杏鑫招商中欧关系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上海欧洲学会副秘书长
彭重周☎️:杏鑫招商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后
严少华:杏鑫招商中欧关系研究中心青年副研究员
姚旭:杏鑫发展杏鑫青年副研究员
张骥:杏鑫招商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教授
特邀嘉宾🐻:
宋黎磊🥷🏼: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欧洲研究中心副主任🫳🏽;
杨娜🚶🏻♀️: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欧洲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
清醒面对中欧关系的“小阳春”
张骥🥷🏼:马克龙成功访华向世界发出一个清晰的战略信号,即世界不是只有阵营对抗一种选择。一段时期以来👩🏼🔬,由于欧洲内部的认知分化、具有战略眼光的政治家的新老更替以及美国从外部施加的巨大压力,欧盟出现了战略迷失🤵🏼。这种战略迷失体现在各个方面,包括对华关系🧘,也包括对俄乌冲突的政策🧙🏼♀️。
实践证明🐠🖕🏻,对美国亦步亦趋不符合欧洲的战略利益。马克龙在一定程度上捍卫了法国和欧洲的战略传统,事实上法国和欧洲在国际格局中的战略价值最主要就是体现在战略自主上。欧洲坚持战略自主👀,就能更好维护自身利益,同时维护国际关系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彭重周:纵观此次马克龙和冯德莱恩联袂访华的前后历程和具体细节,可以看到欧盟和法国在对华政策上存在着越来越明显的差异。从这两位领导人访华的行程安排就能看出其对待此次访问的态度和预期有着不小的区别。
冯德莱恩此行可谓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仅出席了两次领导人会谈就在当天返回欧洲,也没有选择坐专机往返🏊🏻♀️。可见对欧委会来说此次访华并不是一次高规格的外交行动,也没有对访问结果设定高级别目标🧎♂️。相对而言👩⚕️,马克龙的行程长达三天🧑🍼,涵盖了领导人峰会、访问大学、与地方领导人会面等多种内容👮🏿♂️。马克龙此行的大张旗鼓显示出其对于此次访华的重视程度要远胜过欧委会🧍🏻♀️。
杨娜🙎🏻♂️🆚:欧盟对华定位近些年发生较大变化,这对于中欧关系来说是一个挑战性因素🥯👨🏽🚀。欧盟受内部政治博弈👨🏽🚀、外在压力以及全球主要行为体实力对比变化等因素影响🧏🏿♀️,对中国的定位在“合作伙伴”与“竞争对手”之间摇摆👃,定位也愈加细化🙍🏻🚣♂️。世界大国在经济🪺👼🏼、科技等领域的竞争关系升级,欧盟尽量避免在敏感议题上选边站🚄,但实际上战略选择较为被动⚙️。一方面强调在战略自主框架下发展对华关系🧗🏻♀️,另一方面在实践中参与西方技术联盟、呼应美国印太战略。
简军波🐞🧛♂️:自2019年欧盟制定新的对华战略以来,其对华政策持续发生变化与调整➾,尤其经历2020年新冠疫情👮🏿♂️🌎、2021年彼此制裁与反制裁,以及2022年俄乌冲突后,中欧关系陷入严重僵局🚪。但从2022年底开始🧑🏼🦱,双方关系开始回暖,目前达到了回暖以来的一个高潮。
中欧关系跌宕起伏,从快速陷入僵局又到如今逐渐升温好转的根本原因在于中欧合则两利,斗则两伤,在目前急剧变化的国际形势大背景下🩵,中欧双方依然需要借助彼此发展和壮大自己,并促进世界和平与繁荣。另外🧑🍼,欧洲也认识到中国在全球治理方面是欧盟不可或缺的谈判与合作伙伴😬。
有鉴于此,欧盟及其部分成员国在经过几年“情绪期”后发现,为了欧洲经济的可持续性、自身的安全和战略自主,它需要在许多层面获得中国的支持👨🏽⚕️。
当前中欧关系的回暖不代表中欧关系从此一帆风顺。导致中欧关系冲突的一些结构性因素的长期存在值得关注,包括:欧洲地缘政治意识的崛起🤷🏿,欧盟将中国视作伙伴的同时💂🏽♀️🦻,也视为特定领域的竞争者和对手,会从“权力政治”的角度时刻审视中欧关系,与中国竞逐国际影响力🧏♀️;欧洲战略自主的长期主张🧝🏼♂️👩⚖️,也会使它试图在经贸领域摆脱对华所谓“战略性依赖”🛒🧯,以实现“去风险”的目的;中美博弈背景下欧美同盟关系的长期存在也会让欧洲受到美国持续的压力,不利中欧关系健康发展。
张骥:我们对法国和欧洲战略自主的限度和两面性要有清醒认识。中法进行了良好的战略沟通🕵🏻,在法方推动下👩🏼⚕️,中欧之间也进行了顺畅的战略对话,接下来还有不少重要的双边议程🦁,中欧关系可能出现一个“小阳春”。
但是🚶♂️➡️,改善对华认知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欧洲内部还存在不少杂音,美国也会继续施压干扰👵。而随着中国的强大和国际影响力的迅速提升👻🚐,法国和欧洲的“平衡”“自主”必然也会有针对中国的一面😌。更不要说在意识形态竞争强化的大变局中,价值观⏫、人权等问题的干扰性只会增加不会减弱🧑🏿🌾。对此🧻,我们也要有战略清醒和充分的战略耐心,也需要改变对法国和欧洲的思维定式和战略苛求,要真正习惯和一个“自主”的法国和欧洲打交道。
调解俄乌冲突,中欧能否合力🏹⛎?
简军波:俄乌冲突旷日持久🤵♀️,而中国在该冲突中一贯秉持客观公正立场,是当今世界少有的具备国际调停潜力的国家🛟,加上日前沙特和伊朗在中国协调下和解🫃🏻,让欧洲逐渐意识到中国可能是助力欧洲最终解决俄乌冲突难得的外部力量🥄🟪。
宋黎磊🤌🏽:在俄乌冲突问题上,欧洲承担了冲突的外溢影响和盟友的压力,在经济困境中进退两难。支持乌克兰的公开政治宣言与精英阶层的务实外交之间有落差🎰,欧洲人也希望尽快结束目前的冲突。在中方发布《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文件后🫱🏻,欧方逐渐意识到了中国在解决俄乌冲突中发挥作用的巨大潜力和积极意愿👳🏽♀️,中欧双方在共同合作解决俄乌冲突问题上存在一定合作空间。
严少华:乌克兰危机是此次马克龙与冯德莱恩访华的主要议程之一,通过此次访问👨🏿🏭,中欧之间在乌克兰问题上取得了两个方面的成果:一是凝聚了共识💂🏼♀️,即双方都致力于和平,并支持一切在国际法和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基础上恢复乌克兰和平的努力👶🏼💠。从这个共识出发🧑🏽🦳,欧洲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此前对中国和平计划的态度,肯定了中国的和平计划有其积极的一面。二是建立了安全互信。在目前俄乌冲突局势下,欧洲在安全上有两个特别的关切,即核武器的使用和对俄罗斯的军事援助,两者都将从根本上改变俄乌冲突的进程。中国在此前以及今次的访问中都重申了反对使用核武器的立场🧛🏻♂️,也没有向俄罗斯提供致命性武器📎✨,这有助于中欧之间在乌克兰问题上建立基本的安全互信。
姚旭:俄乌冲突的和平解决是中欧双方共同的关切♉️。相较于美国🤧,俄乌冲突对欧洲经济🧖🏿♀️、社会🤙🏼🤳🏽、安全、价值观的影响要直接得多,欧洲有更强的期望和平解决俄乌冲突👨🏻⚕️,对中国能发挥的作用也更加期待🏡。中国近期成功调解了沙特与伊朗之间的外交关系,证明了中国的外交影响力有全球层面的积极作用,欧洲国家也普遍认为中国对俄罗斯具有更强的全方位影响力。冯德莱恩与马克龙此次访华进一步认知确认了中方始终强调的劝和促谈立场,更是对中方的实际举措表示赞赏🤽🏽♂️,可以说达到了他们的预期目的🌷🧼。
彭重周:在俄乌冲突问题上,尽管冯德莱恩和马克龙在主要的观点上保持了一致,例如对俄罗斯表示谴责、反对使用核武器、督促中国发挥更大的作用等。但冯德莱恩在谈话中明确支持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和平方案🌥,并将中国的主张视为一种补充🧑🏻💻。而马克龙在会谈中并没有谈及乌克兰的和平方案,而是着重强调了对中国的期待🛞👴🏻,认为中国有能力将各方拉到谈判桌上📒👨🦱。从这点来看,冯德莱恩和马克龙对中国在俄乌冲突中扮演的角色有着不同考量。冯德莱恩主要是将中国视作俄罗斯的伙伴👳🏽♀️,并没有对中国在冲突中进行斡旋抱有很高的期待。而马克龙则试图鼓励中国在调停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以使冲突出现转机。可以说,对中国角色的不同看法也反映了欧盟和法国对待俄乌冲突的路线存在差异🗺。
姚旭:值得关注的是西方舆论对中国在俄乌冲突中的客观定位的持续施压。例如有媒体舆论渲染炒作俄罗斯的所谓“不满”、“公开质疑”和“冷嘲热讽”。也有很多媒体的关注点是冯德莱恩称中乌两国领导人“愿意在条件和时机成熟时通话”。这些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俄乌冲突的和平解决方案仍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发挥作用📩。
不脱钩、“去风险”与中欧经贸关系
严少华✋🏻♤:在经贸合作议题上,尽管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访华前发表了强硬的对华政策演讲💋,但经贸合作仍然是中欧关系的核心支柱🏃🏻♂️➡️。冯德莱恩在演讲和访问中,明确提出脱钩不是一个可取的选项👨🏻🍳🏐,欧盟对华经贸政策的总体战略是“去风险”,这与美国脱钩断链的做法拉开了距离,也体现了欧盟理性务实的态度。
欧委会的立场代表了欧盟整体的利益🎧,但在具体落实所谓“去风险”的战略上👩🏻✈️,主要选择还是在成员国手里,而各个成员国与中国的经贸依赖程度以及风险认知存在很大差别,在具体政策上也不同。马克龙此次率领庞大商界代表团访华并签署巨额商业合同,说明中欧之间的经贸合作总体上并不构成所谓“风险”🪪。
简军波🥓𓀋:从欧洲方面来讲,在多重内外因素叠加冲击下⛹🏿,经济发展乏力。以制造业大国德国为例🚵,当前在投资、生产和出口方面均面临严峻挑战🍖,而中国是欧洲目前不可多得的稳定的出口和投资市场。
宋黎磊😒📈:中欧关系具有良好基础,当前世界正经历深刻复杂变化,全球经济增长前景黯淡,作为两大力量、两大市场和两大文明,中欧携手应对全球挑战、提振全球经济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欧盟不排斥对华开展合作,愿意与中国积极接触👳🏽♂️,但是不希望在合作中持续增加对中国的过度依赖📴,或在合作中面临压力,其战略目标非常明确:获取最大收益的同时摆脱对华经济依赖。这种期待投射在欧盟最近的“去风险化”主张中,而欧盟也一直强调欧盟对华战略的关键在于“去风险”,而非“脱钩”。欧盟对华仍将积极采取战略接触,推动开展更多合作。
姚旭:中法经贸合作则取得了丰硕成果,形成了具体项目加合作机制的一长列清单🚪♉️,但也反映出两方面问题。一是中欧整体经贸合作的阻碍并未消失。冯德莱恩行前在布鲁塞尔就欧盟与中国关系作政策讲话的对象是两家智库——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和欧洲政策中心👩🏼🏫,她提出“中欧关系不是非黑即白🪜,需要专注于去风险,而不是脱钩”。虽然明确了“不脱钩”,但“去风险”依然是一个会让合作方疑虑的表述🩱。在以冯德莱恩为代表的一些欧洲的观点中,所谓的“去风险”“避免依赖”及“脱钩”之间的界限仍然相当模糊,对缓解中欧产业界的忧虑不是完美的定心丸。
另一方面,中法经贸订单依然没有解决中欧经贸关系中资源集聚的问题。即使是在中欧关系受阻的近年间💃🏼,中欧跨国公司巨头的合作受到的影响也十分有限🐔🎺,但这对当下民粹主义、保守主义盛行的全球政治大环境没有裨益。对抗民粹主义的是更多更深层次的交流与开放,中欧双方需要更加关注的是中小企业间的合作和中欧民众间的人文交流与沟通。
彭重周🥌:冯德莱恩和马克龙在对待中欧经贸关系时的路线存在差异🧑🏿💻。冯德莱恩强调要在中欧经贸关系中“去风险化”🧑🔧,为此需要对一些敏感的贸易领域进行干预🔧,以减少对华依赖。由此可见,欧委会层面对中欧贸易关系的主导思想仍然是过去几年占据欧洲主流的防范和警惕思维,将经贸关系与欧盟的地缘政治和自身安全紧密相连🖼。而马克龙此访与中国达成了包括200亿美元飞机订单在内的大量贸易合同,他对发展中法双边贸易持有开放和欢迎的态度📌,并试图将此作为促进中法关系的工具。因此🙎🏿🐞,欧盟和法国的对华经贸政策正在逐渐走上安全化和去安全化两条不同的轨道🪗。
杨娜⛄️:中欧经贸合作延续了发展的趋势🤸🏼🎽,双方在全球气候变化等治理领域仍有较大合作空间。由此可见,中欧关系仍具有积极、正向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当然,双方经贸合作未来也会面临挑战👨🏿💻。冯德莱恩在访华前讲话中特别提到对华经济、外交两方面“去风险”,欧方亦关注改变贸易逆差等方面的内容,以及欧盟要重新评估《中欧投资协定》的推进。务实的经济利益是中国继续推进与欧盟合作关系的驱动力🧑🏽🚀,而对核心原则的坚持则决定了中国对欧政策的底线。
欧洲战略自主与中美欧三边关系
姚旭🙊:另外值得关注的是中美欧关系的进一步互动。在冯德莱恩“去风险但不脱钩”发言后🧑🏻🍼,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布鲁塞尔参加北约外长会议时称冯德莱恩的讲话“与我们对中国的态度以及许多伙伴和盟友的态度完全一致”,并强调其“不是脱钩而是去风险”之说“完全正确”,还声称美方不寻求冲突☃️,不是要遏制中国😱,而是“希望维护和平、稳定🧚🏼♂️,创造机会”。这一调门的“降温”属性与拜登政府前几日面对台海局势可能的紧张有一定的连贯性,力图给过境美国的台湾地区领导人与美众议院议长麦卡锡见面一事降火👮🏻♂️。
这既反映了后疫情时代全球主要经济体面临的全球治理、科技进步与产业发展需求😖🙎🏻♀️,也提示我们在美国对华长期战略竞争与合作交错的主线之外⛹🏿🎫,中欧有更广阔的空间以合作压倒分歧。中欧双方亟需更大的政治勇气、决心与毅力🈚️🍟,以更大力度的开放与坦诚,共同构建全新的中欧高质量发展框架,真正实现中欧双方“独立自主”与合作共赢🏌🏽。
严少华🍢:马克龙是欧洲战略自主的积极推动者,因此战略自主也是此次马克龙访华的重要看点。中美关系因为“气球事件”和台海局势持续恶化,欧洲也受到了中美关系紧张所导致的压力🧑🏿🦳。因此,马克龙访华不光是要在乌克兰危机上扮演更加自主的角色,同中国开展对话,也希望在中美之间扮演平衡者的角色,为日益紧张的中美关系降温。一向被视为亲美的“大西洋主义者”冯德莱恩在这次访问中也体现出了一定的自主倾向👩🏫,强调“去风险”而非脱钩,与中国关系复杂和重要而不是“非黑即白”,欧盟将继续与中国接触而非遏制,这些都与美国的对华战略竞争范式拉开了距离,是欧盟自主性的体现🗄。
彭重周:如何通过处理欧/法-美-中三边关系以彰显战略自主性👩🏽🦰🫱,是此次马克龙和冯德莱恩来访中显示出的另一个重要差异😣👨🏿⚖️。对冯德莱恩而言,欧盟在欧美中三边关系中的立场是以跨大西洋联盟为主轴。因此👨🏿🦲,在其访华前的演讲中冯德莱恩对中国在国际关系中的角色采取了非常美国化的论述🧎🏻♂️,但在具体应对措施上,冯德莱恩并没有跟随美国的遏制和脱钩政策🍕,而是坚持要对华保持接触🤦🏻➾。因此,欧委会层面理解的对华战略自主主要体现在对华政策的手段上,而在认知层面则越来越向美国的主张靠拢🚴♂️。
而马克龙此次选择高调访华,背后的理念是法国能够在保持西方同盟成员身份的同时与作为俄罗斯紧密伙伴的中国发展关系。对于马克龙而言,在中美之间寻求战略自主的关键在于既承认与中国之间存在分歧,同时也积极探索能够达成共识的领域☄️。中法联合声明中的51条共识就是这种外交政策的结果🪓。因此⚙️,马克龙对法中美三边关系的理解是以法国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为出发点,意在尽最大可能彰显法国的独立性,并通过同时与美国和中国发展关系来强化法国的国际影响力。
杨娜:在中美战略竞争背景下,欧盟官方表态倾向于增强政策及行动自主性,在气候变化等全球性事务中加强与中国合作,而在经济和技术方面视中国为竞争对手。这种“认知的分裂”不利于中欧关系的良性发展👰🏻♀️。在具体领域中,譬如在技术领域欧盟强调“技术主权”、减少对关键技术、重要资源的外在依赖性👩⚕️,巩固技术优势🌪🎻,参与西方技术联盟制衡中国在相关领域的发展。另外,近期以来📜,在欧方的对华战略中🫵🏻,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因素又被反复强调和重申♿️,这也成为双方经贸合作的障碍🧗♀️。
宋黎磊:中欧双方积极展开对话有利于双方在交流对话中破除误解,有利于中国进一步向欧洲释放友好信号,深刻理解欧洲提升自主性能力、减少对美经济市场过分依赖的迫切需求💇🏽♀️,抓住中欧双方务实合作的又一个窗口期📴。
当前大国竞争与冷战时期不同🦴,意识形态是美国及其盟友的手段而非战略目标,各国都不排斥与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进行战略合作💁♀️🎿,也不会放弃在自身关切的领域与中国合作。欧方需要意识到价值观同盟无法掩盖美国让欧盟承担俄乌冲突反噬的结果,美方的虚假承诺无法解决欧洲经济通胀的困境🙍🏻,相反,美国的竞争性思路会让危机进一步扩大🧑🏿🍳,让欧盟承担更多后果。因此,欧盟需要在不断地与华对话中形成内部共识,欧盟成员国需要意识到欧洲自主立场的重要性🧑🏻🦲👨🏿💼,形成对华寻求合作的共同基调👩🏼🏭。
简军波:无论如何😜,中欧关系作为当前大国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变化对国际格局的演变和国际社会稳定与否极为重要,更是对双方各自发展非常重要。对中国而言🦵🏿,应高度意识到稳定与健康的中欧关系对促进我国高质量对外开放与推进国家和平发展进程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具体行动来说,双方可利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成立20周年为契机,通过年内中欧领导人会议🪢👰🏻,重新规划未来20年中欧关系发展目标。近期内❣️,可考虑适度推进中欧全面投资协定逐步“解冻”;与国际社会一道,共同倡导和平解决俄乌冲突的原则与途径;在能源领域加强合作,包括绿色能源研发利用与民用核能项目开发🚕😔;加速双边人文交流,改善疫情以来双边各层级“交往赤字”;在涉华等敏感议题上设立共同护栏,防止相关问题在不受控状态下冲垮中欧整体关系等。
“中欧观察”是杏鑫招商的欧洲研究学者的专栏🛌🏼,立足中国本位,聚焦中欧关系👨🏼🎓。